海报
演出现场(视频:徐迎庆教授提供)
2021年4月10日晚,《弦外之音-听见未来》创意音乐会在新清华学堂上演,这场音乐会的主角,一方是民族音乐家方锦龙,另一方则是由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以及北京墨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墨甲”机器人乐队,由三位机器人乐手组成:竹笛机器人“玉衡”、箜篌机器人“瑶光”和排鼓机器人“开阳”,名字分别来源于北斗七星中的三颗星,而“墨甲”的名字则取自诸子百家中崇尚工程技术的墨家。从《瑶族舞曲》到《紫竹调》,双方在曲调中的默契合怍让观看现场和直播的观众们听出了科技与艺术、传统与未来的对话。
方锦龙&开阳鼓(视频: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提供)
方锦龙&玉衡瑶光(视频: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提供)
本场音乐会的主题“弦外之音-听见未来”,希望以“宇宙超弦理论”作为引子,让观众体会那根藏在音乐中的“宇宙之弦”,并试图通过机器人乐队的演奏,去理解音乐世界里的“弦外之音”。本次亮相于新清华学堂舞台的“墨甲”机器人本身代表着清华大学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学科交叉研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而本次音乐会的策划与筹备也是新清华学堂在启用九周年之际,对校园剧场功能边界的一次跨学科探索。
音乐会以《千年响声》开场,方锦龙用上下五千年的中外管乐向观众阐述了音乐的起源、融合和变迁。音乐会还包含《酒狂》、《碧涧流泉》、《五弦琵琶世界游》、《渔光曲》、《硕人》、《瑶族舞曲》、《紫竹调》、《忆江南》、《十面埋伏》等节目。
演出现场
“墨甲”机器人乐队是中国首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机器人表演团体,包括竹笛机器人“玉衡”,箜篌机器人“瑶光”和排鼓机器人“开阳”,是由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以及北京墨甲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此次音乐会的多媒体视觉设计由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师生担任。
本场音乐会的主创团队里有多位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成员,他们带着清华人特有的多元知识储备和创造才能,游走在科学与艺术探索的前沿阵地,在本次剧场实验中汇聚在一起,为本场演出创造了强大的艺术张力,展现了学校“人文日新”和“学科交叉”的崭新风貌。新清华学堂经过九年的积累与沉淀,颇具实验精神地推出这场跨学科的音乐会,也是在尝试运用剧场的综合创造力,去探索建立一个“用艺术联结科技与人文”的通达领域。
演出现场(来源:新清华学堂)
音乐会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赵洪表示,新清华学堂作为一座校园剧场,植根于学校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前沿科技成果。这场跨界音乐会不仅通过舞台创作去呈现学校里的科技和艺术成果,也尝试通过创新的表达方式携手艺术家传播国乐、传承优秀文化,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这场音乐会的跨学科应用,去定义新清华学堂包容、开放而创新的人文内涵,去搭建更富想象力的创意空间,去探寻剧场之于大学校园中独特的审美与文化符号。
演出现场(来源:北京头条)
演出现场(来源:光明日报)
为进一步延伸对本场音乐会的跨学科探讨,演出当日下午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及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共同举办主题为“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论坛沙龙。现场嘉宾们就“人工智能与人文、艺术”“碳中和与文化创意设计”“科技创新应用于表演艺术及剧场等现实应用场景”等话题展开了交流,也为校园剧场的文化和教育担当提供了多元的视角和前瞻的思路。
演出现场(来源:北京日报)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在新清华学堂启用九周年之际,联合清华美院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共同推出这台富有创新和实验精神的演出,让观众得以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科技与艺术、传统与未来的多重关系。(本文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北京头条、光明日报客户端2021-04-11 视频: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徐迎庆教授 图:徐迎庆教授、米海鹏副教授 部分图片来源于上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