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7日,“2021(清华大学)第十二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在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举办。会议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江南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十余位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担任演讲和点评嘉宾。同时,论坛受到了国内外设计学在读博士生的广泛关注,经过前期的摘要筛选,最终确定四十名博士生参加论文陈述和答辩。他们分别来自香港理工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英国拉夫堡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同济大学、台北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台湾成功大学、英国格鲁斯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湖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这里面既包括最初发起博士论坛的六所传统高校,又加入了更多新生力量,呈现了设计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博士论坛的开幕式由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蔡军教授主持,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副院长方晓风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李健杓(Kun-pyo Lee)教授通过在线视频分别致欢迎辞。二位教授对博士论坛的顺利开幕表示祝贺,对本届博士论坛的主题“设计·研究·过程”进行了深度解读,同时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对设计学科不断开拓进取、融合创新、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寄予了厚望。
上午的议程由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城市民族志: 陌生人的世界和陌生人的目光”拉开帷幕,演讲嘉宾是来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副教授、仲英青年学者杜月。 杜老师以“城市化”为背景,从城市地理形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引入“芝加哥学派城市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阐释了在这个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中,社会学家如何穿透厚重的外壳,去理解和研究人们的生活。 芝加哥学派的城市民族志彻底颠覆了传统民族志对于他者的态度,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若干具有深远意义的创新。 这也给设计研究的方式方法带来了很大启发。 作为发展中的设计学科,其方法论层面的创新仍旧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通过借鉴不同学科的成熟研究方法并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是一条重要路径。 这也是设计学科的交叉属性所决定的。
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邱松教授带来了第二场主题演讲“设计之芒——设计形态学研究的核心与边界”。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邱老师多年来致力于设计形态学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方法体系。他认为,设计形态学根植于设计学,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设计研究领域,形态研究需要不断探索和突破,在与其它学科交叉融合之时,致力于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具体来说,邱老师从形态的宇观、宏观、介观、微观、超微观等不同层面进行讲解,拓展了形态的认知边界,从形态的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两个维度阐明形态已经从真实的物质世界介入到了虚拟的非物质世界的客观事实。这就要求设计研究从科学性、原型化、人文性、数字化等方面进行组织构造和数字生成,以实现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的统一。
论坛的重中之重仍旧是博士生的答辩环节。此次论坛共设置了三个线下平行会场,同时开通网络直播账号,吸引了大量学术界和产业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累计峰值人数高达4.5万人次。40名博士生中共有28名参加现场答辩,另外12名参加线上答辩,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包括交互设计、手工艺设计、设计历史、空间设计、创新生态设计、设计管理、可持续设计、社会创新设计、设计教育等,全景式地展现了当下设计研究的整体面貌。线下的设计研究海报展览是另一番风景,博士生们从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不同层面对自己的课题进行了过程性阐释。
博士论坛的闭幕式由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刘新教授主持。 首先,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刘曦卉老师介绍了即将在十二月份召开的IASDR2021 Graduate Consortium国际会议和第十三届高校博士生论坛的筹备情况,并代表香港理工大学诚挚邀请业内设计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生同学积极参会。第三场主题演讲的开启者是来自同济大学的曹楠教授。
作为同济大学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主任,曹老师主要致力于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方面的研究。他以“数据叙事生成与智能可视化设计”为题,阐述了随着近些年来伴随着对数据可视化需求的增加,如何快速、高效的设计可视化以准确表达数据内涵,促进数据分析与沟通的问题。在此次演讲中,曹老师详细介绍了同济大学“智能大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在可视数据叙事内容自动设计生成及智能可视化设计方向上的相关研究工作,为参会师生打开了新的视界。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传播学院教授蒂尔·特里格斯(Teal Triggs)奉献了最后一场精彩演讲——“焦虑时代背景下博士设计研究的未来”。蒂尔·特里格斯(Teal Triggs)是一位平面设计史学家、评论家和教育家,在指导设计类硕士/博士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她指出,在博士生研究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难以为继”的时刻,继而陷入两难的境地,但此时不必惊慌,因为这也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 此时可以通过“反思”、“删除”等方法打开局面。 反思时可以通过写作、绘图、交流等手段进行研究过渡; 而删除同样必要,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 通过删除论文中的冗余章节起到聚焦内容、厘清思路的作用。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Teal Triggs仍旧对设计研究的未来充满期待。 她以“The future of design is big”作为结束语,得到了在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博士生的每一场答辩均得到了点评嘉宾的现场反馈和量化评价,最终经过集中评议,优选出“最佳论文奖”4人(白仁飞、崔强、宋佳珈、于梦淼),“最佳汇报奖”6人(宋耀、魏莱、朱伟斌、闵晓蕾、刘翔宇、李硕)。随后的颁奖活动将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接下来,主持人提请香港理工大学刘曦卉老师对本届博士论坛的答辩情况进行总体评价。刘老师勉励博士生要关注研究的框架性,明确核心问题, 并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研究;在研究时要注意局部与整体,具体和一般的关系。如在以局部地区作为案例展开研究分析时,应阐明选择背后的逻辑,找到研究中的规律性与研究结果可复用的应用价值;同时,越来越多的设计研究涉及到交叉学科,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此时尤其要把握研究的学科立足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选题的具体情况和要达成的目标确定研究开展的融合层次。
论坛最后,蔡军教授对2021(清华大学)第十二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做总结发言。他肯定了论坛对设计学科博士研究起到的积极作用,对远道而来参与答辩的嘉宾老师和一直以来支持论坛发展的院校领导表示诚挚的谢意,对保证论坛顺利进行付出辛苦努力的志愿者们表达了敬意。
从2015年清华大学举办第一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至今,每年两届,由不同院校接力举办,薪火相传。此次第十二届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又回到了清华大学的主场,意义重大。值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的宣言。
虽然因为疫情原因,学校限制了进校人数,但借由成熟的网络直播技术,论坛的活动仍旧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衷心祝愿博士论坛能够越办越好,为设计研究的成熟与发展,为设计学科探索和形成符合自身规律的研究范式,提升设计研究的成果质量和有效性贡献力量。正如本届博士论坛组委会主席方晓风教授所言,设计研究本身也是值得研究或者反思的对象,将“过程”作为一个主题关键词,适当淡化对成果的功利性期待,而回到研究更为朴素和基础的层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过程”作为研究的基础性概念,使得我们更直接地去审视研究的方法和路径;对“过程”的强调,也使我们更重视研究展开的逻辑,从更抽象的层面去判断研究的品质。
生生不息,砥砺前行! 愿我们能够十二月份在香港理工大学再相见!
会务组全体志愿者与老师们的合影
会务组:王渤森、刘瞳、杨柳、朱琳、白仁飞、郭宗平、姜虹、宋佳珈、高一强、姜立、刘晨阳、黄子舰、张应韬、杨叶秋、周正中、刘屹、李平安、邬艺丹、于雪梅。
感谢参加论坛的点评嘉宾:付志勇老师(清华大学)、钟芳老师(清华大学)、BRUYNS Gerhard老师(香港理工大学)、吴逸颖老师(香港理工大学)、张磊老师(同济大学)、张黎老师(广东工业大学)、李德庚老师(清华大学)、蔡军老师(清华大学)、刘芳老师(湖南大学)、胡飞老师(广东工业大学)、陆定邦老师(广东工业大学)、邱松老师(清华大学)、徐江老师(同济大学)、曹楠老师(同济大学)、刘曦卉老师(香港理工大学)、张晓刚老师(广东工业大学)、朱蓉老师(江南大学)、王强老师(江南大学)、胡莹老师(湖南大学)、刘新老师(清华大学)、谢孟达老师(台湾成功大学)。
敬请关注论坛官方微信公众号
“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
图、文:高校设计研究博士论坛
筹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