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评选活动为期两个月,历经了预提名、正式提名、复评投票、事迹宣讲、结果审核等环节,在第十七届“良师益友”的评选中,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雕塑系副教授罗幻获选!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老师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也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指明灯,一次次在我们迷茫中伸出双手,一句句给我们醍醐灌顶的教导,我们都会铭记在心,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陈岸瑛老师的风采吧!
陈岸瑛
陈岸瑛,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艺术史论系主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教19年。从事艺术理论教学研究,2015年以来学生评教4次排名全校前5%,获清华大学2017年度教学优秀奖。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入选清华大学“基础研究青年人才支持计划”,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学位中心学位论文网上通讯评议专家等。创办史论系读书会和毕业讲演会,联合发起三校博士生论坛。
陈老师支持、参加学生举办的展览
陈老师支持和参加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良师故事1——育人为本
陈岸瑛老师事务繁多,但在繁忙的工作中从不忘记我们。有时候半夜发来微信,询问论文写作进度,微信里聊不完的,见面接着聊。
他邀请我参加他主持的学术会议,使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学界大咖。他帮助我结识全国漆艺业界学界主要人物,还请博物馆专家支持和指导我的博士论文写作。我曾帮导师组织过国际会议、修订过会议论文集,他在实战中教导我学术写作的规范和格式。他对我的文章逐字逐句修改,言传身教,引我入学术之门。
陈岸瑛老师博士生
陈老师带学生参加学术研讨会
良师故事2——教益为友
我是艺术管理硕士,忘不了在导师带领下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他主持了文旅部非遗研培项目,又做研讨,又办展览,还带着我们到全国考察,开展文旅部委托的课题研究。这些活动使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祖国山河之美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友爱。
在导师支持下,我对大凉山彝族服饰及相关文化产业展开研究,通过研究、设计和传播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导师的殷切期望。毕业后我加入中国手艺网,继续从事非遗保护工作。
陈岸瑛老师研究生
答辩后陈老师与研究生合影
良师故事3——立德为首
陈岸瑛老师积极为学生创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成长环境。从研讨会组织策划、论文集编撰到田野考察和社会实践,他结合学生的志趣和能力,从自己主持的科研课题和学术活动中为门下硕博士生创造不同的锻炼机会。他像兄长那样关爱学生,从论文选题、研究方向到人生和职业选择,设身处地为学生提出建议。他鼓励学生多读书、多讨论、多关心国家大事、多参与社会实践。
他创办了艺术史论系读书会、系友会和毕业讲演会,联合发起北大、清华、南大三校博士生论坛,带领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和学术交流活动。他热心地为认识和不认识的研究生联系论文发表、提供就业机会。对于有学术发展潜质的学生,他暗中关注,默默支持,助人为乐而不求回报。
他关注系友发展,不定期邀请杰出系友回系座谈,与在校生交流人生和工作经验。他邀请艺术批评界的系友出席他主持的艺术理论系列论坛,与系友联合主持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探索文化发展新趋势和育人新规律。他思想深刻、治学严谨、视野开阔,为人谦虚低调、温文尔雅,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陈老师与门下研究生交流研讨
良师故事4——学高为师
陈岸瑛老师上课从不迟到,备课认真,讲课不重样。他将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边讲边思考,不断迸发新的思想火花。他结合具体事例将抽象的艺术理论讲得生动具体,将书本上的道理拉入日常生活。他幽默风趣,时常向学生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冲击固有的艺术观念。
他的课受院内外同学广泛欢迎。他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思想家气质,竭力将每个道理讲透、讲通,让所有人产生共鸣。他的课常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每次课后同学都自发鼓掌。
陈家师门毕业聚合
导师“悟”语
陈老师的美学课将抽象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就像洛兰的大片一样徐徐展开,跌宕起伏。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审美趣味,举了刘姥姥逛大观园的例子,在趣味矩阵中,妙玉、林黛玉和刘姥姥分别代表一个不同的类型。后面的课程内容再涉及到趣味问题时,陈老师就用刘姥姥、林黛玉做代号,大家听到都会心一笑。每次课结束时,所有同学都自发地为陈老师的精彩授课鼓掌。
(图、文: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