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   /   新闻   /   专题报道   /   美院人物   /   正文

分享

85岁韩美林:“与传统共命运是艺术家的终极使命”
2021.11.01

图片

85岁能干的事情有很多,行走,在路上,理想,和远方。85岁能创造的价值不可估量,埋头,搞创作,艺术,新能量。

他用超越常人的专注与坚持,竭尽全力地为作品赋予灵魂。每刻一刀都咬着牙暗自发力,手臂青筋绷起,抬头时却带着孩童般的笑容,风轻云淡地说一句:“不好,坯子太硬,刚刻时牙咬的太紧了,半颗快掉了。”

创作现场是怎样的“狼狈”呢?一路跟随“艺术大篷车”采风的韩美林夫人周建萍,用手机记录下了这样的一幕:被陶土覆盖一身的韩美林。她开玩笑说:“能完成今日的创作任务,你的皮鞋和裤子就没有白白‘牺牲’”。

“85后”韩美林又出发了!9月27日早上8点,北京韩美林艺术馆。

近四米的宣纸在画案上铺卷开来。笔晕浓墨,韩美林挽起袖子,挥毫题字:“大篷车出发了”!

图片

▲韩美林挥毫题字:“大篷车出发了”

早上9点,“85后”艺术家韩美林带领“艺术大篷车”再次启程,前往宜兴、杭州、上虞,开启了为期17天的艺术创作之旅。

图片

▲大篷车出发了

这一次,他将带着几十年来累积的“美林密码”深下基层,深入民间,为年底在故宫举办的“韩美林天书艺术展”创作陶瓷作品。

韩美林与“艺术大篷车”

说起韩美林,就不得不提到“艺术大篷车”,这是韩美林汲取创作灵感、保持不竭创作力的法宝。1977年,韩美林的“艺术大篷车”开始行走于文化艺术的“三江源”。初成立时,几辆破旧的摩托车带着韩美林艺术工作室的团队行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随着国家腾飞、经济发展,高铁与飞机的普及加快了“大篷车”前行的脚步,走向世界的五洲四海。

图片

▲“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四十余年轨迹图

2021年,“艺术大篷车”已走过四十三个年头。近半个世纪以来,始终不变的是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同人民在一起,与传统共命运“的坚持,不变的是韩美林向民族民间艺术致敬、向世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初心。

韩美林艺术大篷车:同人民在一起,与传统共命运

宜兴站:美林速度

踏上陶都宜兴这块神奇的土地,韩美林的创作灵感喷涌而出,一双雕刻不停的手沉迷于陶盘的创作中不可自拔。泱泱136个陶盘,136种不同的天书符号。各种古文字的形象的“密码”在脑中跳跃,争先恐后地涌向他那充满力度且灵巧的手指,这便是美林速度。

图片 图片 图片

▲指尖跳动的优美古文字形象

136个盘子,对于正在创作劲头上的韩美林来说,尚属“热身”阶段。他脑中积累的图案和形象,在刻刀与陶瓶接触的刹那得到了宣泄,艺术的创作倾泻而出。一笔一划,有着岁月沉淀带来的厚重;一刀一抹,创作出天书与陶瓷碰撞的日朗风清。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刀一抹,天书与陶瓷的碰撞

“艺术大篷车”的第一站,韩美林在桌子前坐了整整一天。随着日暮降临,激情创作的后劲儿反扑过来,桌案前的韩美林才感觉到胳膊已然累到颤抖。他揉了揉因用力过度微微有些变形的手指头,缓缓地站起来伸了伸腰,看着眼前的满桌子作品,颇感畅快道 :真过瘾!

这一天的“过瘾”,韩美林创作了523个小方盘。

图片

▲这就是美林速度

第二天一早,他就迫不及待地前往烧窑现场,等待第一时间见证这批作品的效果。经过窑炉烧制的方盘,颜色古朴大气,斑驳的色彩搭配行云流水的线条,将天书古老神秘的气韵表达得淋漓尽致。放下心来的韩美林,又返回创作室继续执笔,绘制天书陶瓶。这一画,又是两天……

图片 图片 图片

▲古朴大气的方盘就此呈现

醉心创作之余,韩美林来到宜兴韩美林紫砂艺术馆“探亲”。时隔两年再次归来,韩美林热情地拥抱了艺术馆的每一位员工,并一一询问大家的工作、生活近况。看到艺术馆开辟的创作区域,韩美林忍不住又铺纸研磨,提笔作天书二幅,赠予宜兴馆以丰富馆藏作品。

临别之际,韩美林交代工作人员:“艺术始终要往前走。我希望无论是我自己,还是艺术馆,还是大家,不要安于现状,要大踏步地向前走!”

图片

▲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与韩美林热情拥抱

图片

▲中国紫砂博物馆馆长周小东(右二),宜兴陶瓷博物馆副馆长褚迎军(右三)与韩美林(右四)来到宜兴韩美林紫砂艺术馆共商发展之大计。

图片

▲韩美林提笔创作天书

杭州站:为师之道

10月3日,“艺术大篷车”抵达杭州,来到了浙江理工大学陶艺工作室。韩美林的清华博士生熊开波在此任教,因而今天的创作对韩美林而言,将是一场集教学与创作并举的现场课堂。

书写。手腕悬空,下笔有神。不同于宣纸上写书法,瓷罐上的用笔也是有些讲究。凹凸不平的瓷面,尚未干燥的浮土,将天书描绘于罐身,一笔一划极具耐心。

图片

▲手腕悬空,下笔有神

雕刻。粉末纷飞,刻刀有力。飞白的效果在这一步得到了体现,运用泥土可塑性强的特质,勾勒出天书书法潇洒的走笔,下刀要准,力量要稳。

图片

▲粉末纷飞,刻刀有力

边创作,边教学。至今仍任教于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的韩美林,面对学生,从来都是毫无保留地展示创作思路和技巧。今天的现场教学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埋头苦干的“工匠精神”,和认真求索的艺术初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毫无保留地现场教学

对于韩美林的刻盘艺术,其博士生、浙江理工大学陶艺工作室负责人熊开波老师感触良深:韩美林老师常年写字画画,锻炼出了雄浑厚重的腕力,才能打破纸笔和刀土的界限,将书法和绘画技巧运用到刻盘中,随心所欲地在陶瓷艺术中呈现出书画水墨酣畅、线条潇洒的美感。亲眼目睹这些神奇作品的诞生,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上虞站:与时俱进

“四十多年来,大篷车每年都下去的目的,一个是向民间艺术家学习,一个是我们进行创作,再有一个就是教学的目的,现场带徒弟。”

图片

▲韩美林与当地艺术家交流

10月6日,“艺术大篷车”抵达上虞的越窑青瓷发展研究中心。在这里,韩美林用他的艺术元素与“上虞青”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图片 图片 图片

▲不同造型的“美林鱼”缓缓出现

参观期间,韩美林最关心的是最新瓷器造型与烧制技术,同时还拿出自己绘制的器形手稿,边画边和艺术家们分享自己的设计想法和思路。他说:“我们都要跟着这个时代往前走,艺术是要不断创新,不断精进的,不能翻来覆去止步不前。”

图片 图片 图片

▲“刀”下生“花”

这一站的创作,除了将天书与瓷罐结合,韩美林还绘制雕刻了动物、人物主题的瓷盘。瓷盘体量大,绘制面内凹,绘制图案较为复杂。先将调制好的釉在盘中画出形象,接着用刻刀勾勒轮廓与线条。这些步骤,韩美林已锤炼得炉火纯青。

01

绘制

图片

02

雕刻

图片

03

烧制

图片

04

成品

图片

早在1963年,韩美林就开始了陶瓷创作,在安徽淮南陶瓷厂,他拉过坯、上过釉,注过浆、贴过花,还装过窑,这些实践中得到的真知使他熟知技艺,制作陶瓷得心应手。随着“艺术大篷车”不断前行的脚步,韩美林与中国陶瓷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与宜兴紫砂的邂逅、同河南钧瓷的相遇、和龙泉青瓷的碰撞……曾担纲了十余年中国美术家协会陶艺委员会主任的韩美林,陶瓷艺术已成为其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再回宜兴:精益求精

10月10日,“艺术大篷车”最后一站,韩美林又回到了宜兴,开始了最后大型器型的创作。

今年的金秋十月,南方气温如春,韩美林在陶瓷车间“咬牙切齿”,挥汗如雨。十几天高密度的行程,高强度的工作让这位“85后”的艺术家略感吃力,却不曾消磨他的创作激情。大到器型的造型是否大气饱满有张力,小到装饰物与之是否比例协调有层次,甚至是粘结处的定位,韩美林仍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干就是一个下午,滴水未进,灰尘仆仆,即使是疲惫不堪,也决不停手。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型器型的创作也游刃有余

他用超越常人的专注与坚持,竭尽全力地为作品赋予灵魂。每刻一刀都咬着牙暗自发力,手臂青筋绷起,抬头时却带着孩童般的笑容,风轻云淡地说一句:“不好,坯子太硬,刚刻时牙咬的太紧了,半颗快掉了。”

图片 图片

▲竭尽全力为作品赋予灵魂的韩美林

创作现场是怎样的“狼狈”呢?一路跟随“艺术大篷车”采风的韩美林夫人周建萍,用手机记录下了这样的一幕:被陶土覆盖一身的韩美林。她开玩笑说:“能完成今日的创作任务,你的皮鞋和裤子就没有白白‘牺牲’”。

图片 图片

▲韩美林为艺术“献身”的皮鞋和裤子

正是这样的浑然忘我与沉醉其中,让韩美林带领着他的“艺术大篷车”,行走在文化艺术的“三江源”,创作出无数令世人惊艳的艺术精品。

结语

17天,1273件作品,韩美林收获满满。

作为“学徒”,他不断学习,虚心受教,紧跟时代潮流;

作为老师,他毫不保留,倾囊相授,不遗余力;

作为艺术家,他不忘初心,扎根传统,85岁的韩美林仍然走在中国传统艺术的最前沿,与人民在一起,与传统共命运。

韩美林,一位一直在路上,不断给人惊喜的艺术家。

图片

▲勇攀艺术高峰的韩美林

1273件作品,无论是精神上还是体力上,对这位“85后”艺术家来说都是极大的考验。但为了一次又一次攀登艺术高峰,韩美林不断地在挑战自我。他深情表示:与传统共命运是艺术家的终极使命,因为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人文之根,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活水源头,也是文化艺术的出发点与目的地。”

(图、文:韩美林艺术基金会)

© 2024 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

100084

© 2024 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