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EN

分享

耐心培育、行稳致远 ——对造型基础课线上教学问题的讨论
2020.05.14

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已两月有余,各位老师都在积极探索有益的教学方式与内容安排,让同学们在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居家也能充分利用时间开展学习。针对美术学科造型基础课周期长、见效慢、前后关联程度高等特点,几位青年教师展开讨论,并分享了线上教学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腾讯会议教师讨论现场:上左起:雕塑系罗幻、绘画系付斌、基础教研室张姗姗,下左起:雕塑系冯崇利、绘画系莫芷。

虽然几位老师专业不同,但大家面临的问题基本一致:造型基础课要求相对较为严格,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不改变原有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在设备不足、模特缺失、教师不能亲手修改作业的情况下,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居家状态下也能够较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实践能力,培养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案例一:《平版画基础》 绘画系付斌老师

本科造型专业基础课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通过大量实践来达到学习目标,注重教学中直接的互动,需要在实践中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具体到版画专业本科二年级的课程,涉及到了丝网版画和石版画的基础课学习,课程的实践部分依赖于学校实验室提供的专业场地、设备和材料,在线学习恐怕只能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并不能完全替代实验室的学习过程,需要在返校后再补课完成实践操作部分的学习内容。

付斌老师在授课中

付斌老师的教学课件

针对版画基础课的特点我对课程安排进行了许多调整,在原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新鲜资料和多媒体内容来扩充教学课件。实践部分以课后作业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草图练习和艺术家个案分析,还加强了课堂讨论和分组辅导的环节,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饱满。

后续实际的教学过程对我启发很大,线上教学的方式打破了空间上的阻隔,能够方便地组织讨论、交流和即时连线,也可以更好地分享一些多媒体资料。在疫情结束后也应该更积极的采用新的教学手段。

部分同学作业

同时我也遇到一些新问题,首先是教学体验不够直接,缺乏面对面授课时即时的交流和示范;其次,缺少了实践操作的部分,仅仅通过图片或文字讲解,学生不一定能完全消化理解;第三,课程前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下的作业量稍多,许多同学选课比较满,在时间分配上遇到了困难,在了解情况后也及时作出了调整。

同学们居家上课中

特殊时期为线上教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无论得失都是重要的人生经历,它既是一个教学模式转变的契机,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造型艺术教学的价值。

案例二:《素描》 绘画系莫芷老师

素描课程一直是油画专业教学的核心板块,今年受疫情影响,线上授课是一把双刃剑,如何通过线上网络教学重新启发学生开启艺术实践,通过远程指导唤起他们对绘画的真切感受,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阻断了艺术实践中的现场体验感,对学生独立钻研的能力、领悟力和自制力都要求更高;与此同时,网络授课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和老师开展探讨,隔着屏幕更容易消除学生局促与紧张的情绪,实现更轻松、真诚与深入的交流。

本学年素描课程在原有基础上,结合特殊情况进行了优化调整

1、组织结课汇报线上展览,以目标驱动实践,本次结课展览主题“采样”经集体讨论选定,一方面紧扣学院的造型教学内容,同时反思写生不仅是简单的艺术再现,也是人探索客观世界、外部自然的科学理性精神。

莫芷老师在授课中

通过大量案例比较分析素描语言与艺术语境的关系

2、课程采取主副线并行的方式。为期一个月的训练中要求学生完成大尺幅的长期作业,不小于100*100cm,在完成课程主要作业的同时,穿插局部特写训练如布料褶皱、手、脚、质感对比等。

莫芷老师的教学课件

3、以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方式,对所绘画的对象、材料语言开展相关补充阅读、组织观看纪录片、读书会分享等方式深化素描理解,从课程反馈中,能看到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被激发,枯燥的写生课程因此而变得有趣。

课程中的讲评与批注

4、课程末尾设置小比例的创意开放性板块。艺术实践要紧扣前沿,尤其强调学以致用,基础知识为实际操作服务,课程最后允许同学们运用现有写生作品进行图像的重组与拼合,探索有创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如何消化视觉材料,为未来独立创作打下基础,也为下一门课程做好衔接准备。

学生作业:自画像、手的练习与创意拓展

案例三:《浮雕人像》 雕塑系冯崇利老师

这堂浮雕人像课是学生大学期间的第一堂浮雕课,几乎所有人都处于假期的松弛与面对疫情不安的观望状态之中。对于这样一门雕塑专业造型基础训练课,空间、环境、材料、用具、氛围、媒介、经验都面临着新的问题。把线上教学的劣势转化成优势,尽量做到“变通不变质”,坚持泥塑浮雕人像的写生方式。这个课堂不仅是教授知识和技能的课堂,更应是老师与学生、同学与同学、同学与家人之间沟通彼此、互动鼓舞、传递温暖、转化能量的课堂。

一、课前——充分调研、积极准备

1.调研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给出课程所需设施条件、用具材料,商讨上课方式。

2.布置写生要求,准备材料。

3.与家人沟通,协调整理空间,确定模特。

二、课中——情艺相生、技艺互融

1.有限资源中的专业性要求——坚持泥塑写生训练

课程要求专业性,尽管由于疫情限制使得课程开展有了困难,老师同学发挥主动性,通过就地取材或网购材料,让课程开展有了基本的规范。本课程共设置了浮雕基础理论及赏析、人像写生、浮雕专题探索与研习、课程总结四个板块。

20200514zaoxingjichu11.jpg

20200514zaoxingjichu12.jpg

冯崇利老师授课中

2.将难点转化为特点——家人互动,情艺溶融

借居家上课的机会,为自己或亲人塑像,家长在课程中协助孩子,真实地体验孩子学习雕塑的乐趣与不易,为作品注入亲情的分量。

Zoom会议互动讲解

3.课程的灵活性——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采用理论讲授与泥塑实践相结合、动手制作与学习心得撰写相结合、课堂点评与分组讨论相结合,要求动手能力,培养表述能力,加强文字能力,体现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综合能力培养的灵活性。

学生做准备工作

部分学生作业

三、课后——勤于思考、认真总结

1.在课程进行中,利用课下时间不断审视、钻研,延展专业探索。

2.同学们都珍惜“为自己或亲人塑像”的过程和成果,想将浮雕保存下来,增加浮雕翻制课外示范,让同学们及早体验雕塑的翻制工艺流程,掌握更多技能。

冯崇利老师作翻制示范

案例四:《泥塑人体1》 雕塑系罗幻老师

“泥塑人体”是雕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人体雕塑不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和技巧,更重要的目标则是以具有深厚美术史积淀的复杂客体为基础,学习并建立起一整套雕塑语言体系。本次在线教学是同学们首次人体雕塑课,有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操作习惯、观察方法需要讲授,如何充分利用在线授课的现场感与即时性特点,弥补模特缺席、教师无法直接面对作品的挑战,使学生在居家学习的状态下也能够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成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尊重教学规律将内容合理布局,突出重要教学目标,避免知识点轰炸。全新制作课件,把主要内容分为空间、形体、解剖三大板块,将其按照理解顺序设置为每周的研究主题,并根据主题扩展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核心概念,将思维引向理性分析的方式。

罗幻老师课件讲解

2、图片参考资料、手绘草图与立体雕塑制作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将视觉艺术的不同形式比较运用,最终达到训练空间思维的目的。

雕塑之前先绘制多角度的草图,训练在空间中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3、学生首次接触人体雕塑,有大量的基础工作需要准备,为保证直观并准确传递信息,教师直接动手操作,通过视频直播、在线讨论等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同步实践结合实物讲解,利用网络在线的现场感与直接性,最大程度弥补模特缺席的不足,强化观察方法与思维模式的训练。

罗幻老师进行直播授课和在线交流

4、发挥在线教育的现场感与即时性特点,鼓励提问与主动思考。在课程中后阶段安排学生介绍作业完成过程、制作经典作品学习课件等环节,强调“雕塑家视角”的研究与表达,以起到促进交流、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强化雕塑思维模式训练的作用。

部分同学作业

案例五: 《素描2》 基础教研室张姗姗老师

1、因材施教。《素描2》的授课对象为本科一年级美912摄影班和美915中国画班。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增设了两周的布纹、衣纹专项训练。中国古代人物画中衣纹的韵律和节奏在人物表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训练学生用线组织复杂的画面、归纳着衣人物的衣纹,提升造型能力有着最直接的帮助。除此以外,布纹、衣纹训练作为《素描 2》的第一个板块,为人物肖像、半身以及全身像的训练做铺垫。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而言,疫情期间在家中摆静物、模特也更容易实现。

张姗姗老师授课中

2、课程的整合与重构。《素描2》课程为三周,时长较短,无法安排长期作业。这就要求课程重新整合后,每个板块的目标清晰,并厘清各板块之间的逻辑关系、衔接关系。本课程三周的主题依次为布纹、衣纹与形体局部训练,骨骼肌肉研究与人体临摹,以及较深入的自画像(带手)。

张姗姗老师的直播课件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改画、批改作业。为了更好地指出素描画面问题所在,在远程授课过程中,利用手写板的优势,直接在学生上传的作业照片上进行修改,几乎可以达到现场为学生改画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改完后的涂层可以独立分层,既能把画面问题演示明白,又不影响学生后续的修改,充分体现了线上教学的优势。

左图为学生布纹练习未完成作品,右图为教师使用手写板中的黑白两色在网络授课中修改后的画面,为学生明确了下一步画面深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生作业点评同样采取结合板书的方式

4、大师个案研究与临摹。具体做法是,让同学在中外美术史中选取具有针对性的大师作品,并梳理艺术家的生平,以及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特征,并选择其中一张进行临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处理画面整体与细节时,理解前辈艺术家在绘画语言上的经验,以此来带动写生;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他们对美术史上各种风格的深刻理解,从而为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奠定基础。

部分同学作业

资料提供:付斌、莫芷、冯崇利

罗幻、张姗姗

© 2024 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1号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

100084

© 2024 lj体育(中国官网)科技有限公司